急性前列腺炎专科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夏源先锋热点安倍没等到移植类器官或可 [复制链接]

1#
治愈白癜风费用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527/4630319.html

7月7日,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开创性地为溃疡性大肠炎患者移植了“类器官”。这种类器官由患者自身细胞培养而来,或将彻底治愈这种顽疾。

然而颇有些宿命感的是:全球最知名的溃疡性大肠炎患者—安倍晋三于第二日被刺身亡,无论再生医学如何神奇,安倍都与之擦肩而过…

7月8日,两声枪响打碎了日本政坛的宁静,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街头演讲时遭遇枪击,经抢救无效后身亡,终年67岁。

这个突发事件让国际社会瞬间炸锅,一方面在相对和平的21世纪,还有国家要员被当街刺杀,这属实有些骇人听闻。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安倍特殊的社会地位,尽管总被媒体评价为“和稀泥高手”,但安倍确实创下了日本最长执政记录—如果不是因为溃疡性大肠炎复发,或许还不止8年。

据日媒披露:安倍执政期里的两次辞职都与这种顽疾有关。外表风光无限的日本前首相,其实已经被溃疡性大肠炎折磨了整整50年。

而颇有些宿命感的是:就在安倍被刺前一天,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的研究团队才宣布:他们利用自体细胞培养类器官,并成功给1位溃疡性大肠炎患者进行了移植[1]。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为溃疡性大肠炎患者移植“微型脏器”

这是全球再生医疗技术的首次尝试,《每日新闻》称:该手术的成功意味着溃疡性大肠炎患者可能被彻底治愈。在未来的一年半,研究团队还将为7人实施移植以测试这种疗法的效用及安全性。

只是,无论结果如何,安倍都无法等到了。

01

溃疡性大肠炎

折磨安倍50年的宿疾

通常来说,领导人的身体状况都是国家机密,但安倍明显是个“异类”,他不但公开了自己的疾病,还在日本期刊《消化器之广场》中对自己的患病细节直言不讳,让溃疡性大肠炎,这种略显小众的疾病,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

△年,安倍曾接受期刊《消化器之广场》的专访,并公开自身病情[2]

事实上,溃疡性大肠炎是一种炎症性肠病,患者终生都要靠药物缓解,无法被治愈。疾病多发于20岁左右年轻人,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主流认为与遗传、肠道细菌异常、自身免疫力缺陷等有关,它会侵害肠粘膜及其下层,造成患者频繁腹泻,并伴随腹痛、便血、便脓等。严重时,患者一天可能要上几十次厕所。

安倍在期刊对谈中也透露了自己的类似症状—从中学三年级开始,他就有腹痛后持续腹泻和便血的症状,常常把马桶染得通红,而且他回忆道:“便血基本出现在临近学期末考试时,那时候压力很大。”

没错,溃疡性大肠炎十分“矫情”,不当饮食、情绪焦虑及肠道感染都容易引起复发,而一旦反复发作15年以上,癌变的几率相当高。

那好好吃药能控制这种状态吗?答案并不容乐观,还让日本前首相吃尽了苦头。

目前主流药物疗法包括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和生物免疫制剂等。安倍曾在早期接受过灌肠疗法,不错的效果让他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并在年顺利拜相,然而好景不长,首相的工作强度与压力再次摧毁了安倍的肠道生态平衡,使他执政不到一年便宣布辞职。

△溃疡性大肠炎的代表性疗法

而后帮助安倍“东山再起”的药物名叫美沙拉嗪,这是一种水杨酸类药物,也是目前治疗溃疡性大肠炎的常规药物,效果上它的确可圈可点,但一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性。据日媒报道:安倍就经历过美沙拉嗪失效,不得不使用有许多副作用的类固醇来缓解病情。

时间来到年,顺天堂大学知情人还透露,走投无路的安倍尝试过“粪便移植”—即通俗意义上的“吃屎”。其背后逻辑是通过移植健康人的粪便来平衡患者的肠道菌群。然而豁出去的安倍还是在年再次因病辞职,甚至一度被怀疑患上了肠癌。

△年8月安倍再次因溃疡性大肠炎辞职

作为一方领导人,安倍所接受的治疗应该能代表医疗界的最高水平,然而饶是如此,仍无法阻挡疾病的脚步,难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溃疡性大肠炎反复发作吗?再生医学给了众多溃疡性大肠炎患者一个颠覆性答案。

02

全球首创!

治愈顽疾或靠移植“类器官”

7月7日,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宣布一项重磅研究:他们利用患者的正常细胞制成了一个“微型脏器”,即类器官,并成功移植到患者的病变部位,以治疗溃疡性大肠炎。

类器官,是近些年炙手可热的前沿再生科技,是一种由干细胞或器官祖细胞发育而来的,与体内的来源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的“微型器官”。

△iPSC构建类器官培养体系

相比传统仅能得到单细胞的二维培养模型,类器官能更好地模拟器官组织发生过程及生理病理状态,在多个领域中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过将其运用到治疗溃疡性大肠炎上还尚属首次。

研究团队介绍说: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也曾尝试过传统疗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研究者创新性地想到了移植类器官。他们先利用内窥镜采集了患者正常的大肠黏膜,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细胞培养后,形成了直径约为0.1~0.2毫米的“类器官”,随后研究者将其移植到患者大肠中难以愈合的损伤部位。力图用患者自身的组织来修复受损黏膜。

△“微型器官”移植步骤示意图

整个过程不需开腹手术,患者在术后状况良好。团队成员、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副校长渡边守还表示:“预计投入1次就能修复患处。”

在今后1年半中,研究团队计划还将给7人实施移植手术,以进一步确认此项新兴技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如若进展顺利,那么不仅意味着溃疡性大肠炎可能被彻底治愈,还有望推动主要在消化道出现慢性炎症的顽疾—“克罗恩病”的治疗,可谓意义非凡。

03

干细胞

开启类器官新时代

类器官技术的诞生,为无数顽疾的治疗与研究带来了新希望。

就拿近年披露的部分实验举例:一则刊登于《natureprotocols》报道[3]显示: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衍生出皮肤“类器官”—不但有完整的皮肤结构、甚至连毛囊与皮脂腺,神经回路等都清晰可见,为皮肤烧伤移植打开新的大门。

而来自维也纳奥地利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则利用干细胞成功培养出心脏类器官模型,该模型可以自发形成空腔,自主跳动[4],待技术进一步完善,人类将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病的病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发新药。

△从人类多能干细胞中能产生和表征有毛皮肤类器官

连心脏这样精巧复杂的器官,也在类器官技术下得以部分复现,这样的神奇离不开其背后的干细胞。

众所周知,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潜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被定向诱导为人体的众多细胞,包括心肌细胞、成骨细胞、神经细胞等等,与胚胎干细胞相比又能避开伦理问题,可以说是培育类器官的理想来源。

更为关键的是,培育类器官的细胞可以取自自身,这不但意味着移植类器官不易产生排异反应。在研制新药方面,也能通过患者实际的组织分身来测试药物疗效。

目前基于干细胞的类器官技术已成功培养出具有部分关键生理结构和功能的类组织器官,如肾脏、肝脏、肺、视网膜、前列腺等。并已被广泛应用到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及细胞治疗中。

也就是说,随着类器官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不但可以期待一个疑难杂症被攻克的未来,或许还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个性化制药时代。

Writeinthelast

写在最后

从药物疗法到类器官技术,虽然攻克溃疡性大肠炎之路仍旧漫漫,但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治愈的曙光。我们也期待类器官技术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突破性成果,更多顽疾可以迎来治愈的新选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