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我到《文摘报》上班第一天
2011年的联欢会 1986年2月20日,是我离开考古所到《文摘报》上班的第一天。 当时《文摘报》在虎坊桥光明老楼三楼,总编邵铁真。我到报社找到老邵,他很高兴,向我谈了《文摘报》情况,又领我到各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同事。回到老邵办公室,我问老邵,我是不是可以先回家,明天正式上班。老邵说,今天就算正式上班了,一会让薛冬给你安排工作。薛东在老邵隔壁,负责版面审稿,看样子不过二十多岁,人显得精干利索。薛冬拿出几篇从报纸剪下来的稿子叫我先摘着试试。那时的《文摘报》版面容量小,我摘的版面是7版的“文史与人物”,一共只有5篇稿子,其中一篇还是别人寄来的摘稿。另外4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武大郎卖烧饼”说起》。几十年后,当我面临退休的时候,依然能记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大约是因为“武大郎”这个名字让人印象深刻。 几篇稿子摘出来都不长,不过200字到500字,但我作为新手,也要费一番脑筋。它考验着的阅读水平、文字能力和思考深度,要点是删繁就简,主干突出,逻辑严密。2月23日第289期《文摘报》刊出了我摘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很短,却凝聚着我的努力和心血,是我从事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如今,我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25年,记不清到底摘编了多少文章,但对自己编发第一期《文摘报》时的情形,却记忆犹新。 2011年是《文摘报》创刊30周年,也是我60周岁。通过在文摘报25年的工作,我认识到,只有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让生活充满乐趣,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有人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斯言极是。许多人瞧不起报纸,文摘更等而下之。认为他们只会编,不会写,这是一种偏见。即以文摘而言,每天要看大量报刊,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还要进行删削,最后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供读者品尝,何其不易!文摘工作对人的智力是一种挑战,不但要通过蛛丝马迹去寻找线索,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还要分析比对它与其它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掂量出它独有的价值,其过程堪比高级谍报人员搜集和分析情报。文摘工作是个虽然不会让人出名,但却“养人”的岗位。文摘每天要吸收大量知识信息,迅速进行筛选、删削,促进了人的思维敏捷和对文章的快速组织能力,这和话剧舞台“养人”是一个道理。 俗话说“贼不走空”,我在《文摘报》工作25年,充分利用《文摘报》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学到许多的知识,在3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由于有“文摘”基本功,“产销”都由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看别人脸色去写那种文不对心的东西,不但避免了思想僵化,穿靴戴帽,文字呆板,把手都写“臭”了的“八股”套路。还锻炼了交际能力,加强了思考的深度及感情的真实表达。反过来,又给文摘工作予有力促进,实现了“双赢”。更为自己退休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喜欢文摘工作,我难忘在《文摘报》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到《文摘报》上班的第一天…… 1986年2月20日,是我离开考古所到《文摘报》上班的第一天。 当时《文摘报》在虎坊桥光明老楼三楼,总编邵铁真。我到报社找到老邵,他很高兴,向我谈了《文摘报》情况,又领我到各办公室,把我介绍给同事。回到老邵办公室,我问老邵,我是不是可以先回家,明天正式上班。老邵说,今天就算正式上班了,一会让薛冬给你安排工作。薛东在老邵隔壁,负责版面审稿,看样子不过二十多岁,人显得精干利索。薛冬拿出几篇从报纸剪下来的稿子叫我先摘着试试。那时的《文摘报》版面容量小,我摘的版面是7版的“文史与人物”,一共只有5篇稿子,其中一篇还是别人寄来的摘稿。另外4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武大郎卖烧饼”说起》。几十年后,当我面临退休的时候,依然能记得这篇文章的题目,大约是因为“武大郎”这个名字让人印象深刻。 几篇稿子摘出来都不长,不过200字到500字,但我作为新手,也要费一番脑筋。它考验着的阅读水平、文字能力和思考深度,要点是删繁就简,主干突出,逻辑严密。2月23日第289期《文摘报》刊出了我摘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很短,却凝聚着我的努力和心血,是我从事工作迈出的第一步。如今,我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25年,记不清到底摘编了多少文章,但对自己编发第一期《文摘报》时的情形,却记忆犹新。 2011年是《文摘报》创刊30周年,也是我60周岁。通过在文摘报25年的工作,我认识到,只有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让生活充满乐趣,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有人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斯言极是。许多人瞧不起报纸,文摘更等而下之。认为他们只会编,不会写,这是一种偏见。即以文摘而言,每天要看大量报刊,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还要进行删削,最后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供读者品尝,何其不易!文摘工作对人的智力是一种挑战,不但要通过蛛丝马迹去寻找线索,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还要分析比对它与其它信息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掂量出它独有的价值,其过程堪比高级谍报人员搜集和分析情报。文摘工作是个虽然不会让人出名,但却“养人”的岗位。文摘每天要吸收大量知识信息,迅速进行筛选、删削,促进了人的思维敏捷和对文章的快速组织能力,这和话剧舞台“养人”是一个道理。 俗话说“贼不走空”,我在《文摘报》工作25年,充分利用《文摘报》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学到许多的知识,在3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由于有“文摘”基本功,“产销”都由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看别人脸色去写那种文不对心的东西,不但避免了思想僵化,穿靴戴帽,文字呆板,把手都写“臭”了的“八股”套路。还锻炼了交际能力,加强了思考的深度及感情的真实表达。反过来,又给文摘工作予有力促进,实现了“双赢”。更为自己退休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喜欢文摘工作,我难忘在《文摘报》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到《文摘报》上班的第一天…… (来源:光明)